饲料在适宜的条件下,如一定的温度、湿度,容易因微生物的繁殖而发生腐败霉变,产生毒素,进而降低饲料的品质,影响动物的适口性,甚至可引起畜禽中毒死亡。防止饲料霉变有多种方法,如辐射灭菌、使用防霉包装袋、化学消毒和控制真菌遗传密码等,其中最经济有效的是使用防霉剂。
一、防霉剂的特点及品种简介
饲料防霉剂,要同时具备既抑制霉菌生长,又对动物无毒。因此,作为饲料防霉剂,必须具备三大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广谱抑菌功能;二是pH值低,在低水分的饲料中能释放出来;三是操作方便,使用安全、经济、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有效添加量不影响动物健康及饲料的适口性等特点。
目前,常用的防霉剂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为有机酸,如丙酸、山梨酸、苯甲酸、乙酸、脱氢醋酸和富马酸等;第二类为有机酸盐及其酯,如丙酸钙、山梨酸钠(钾)、苯甲酸钠和富马酸二甲脂等;第三类为复合防霉剂。有机酸防霉效果较好、但腐蚀性较大,作用期限短;有机酸盐防霉效果较有机酸差,且须在一定的水分和pH值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发挥作用,但相对比较稳定,防霉期限长;复合防霉剂防霉作用更全面、有更广谱的抑菌性,已是饲料防霉剂的发展趋势。
二、饲料防霉剂的作用机理及抑菌方式
饲料霉变是其中的霉菌大量生长繁殖,破坏营养,产生毒素的结果。饲料防霉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以未电离分子的形式破坏微生物细胞及细胞膜或细胞内的酶,使霉菌中的酶蛋白失去活性而不能参与催化,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毒素的产生,从而保护饲料的品质。如苯甲酸抑制微生物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及阻碍乙酰辅酶的缩合反应,而使三羧酸循环受阻,代谢受影响,并可阻碍细胞膜的透性;山梨酸可与生物酶系统中巯基相结合,从而破坏许多酶系统达到抑菌作用。另外,有机酸挥发后能在饲料表面形成均匀的有机酸雾化保护膜,防止霉菌的扩散。
防霉剂抑菌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靠缓释熏蒸作用,这类产品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饲料加工过程和饲料储存期间,通过有机酸分子的挥发渗透到饲料中的各个部位,从而起到熏蒸作用;二是靠触杀灭菌,如有机酸盐类性质比较稳定,通过与饲料均匀混合,达到充分接触,以实现对霉菌的杀灭作用。
三、使用防霉剂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饲料防霉剂的防霉效果并非一成不变,即使使用同一品种、同一剂量的防霉剂,在不同类型的饲料中使用也有一定的差异。因而在使用防霉剂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饲料的PH 不同的防霉剂抑菌作用的最适pH值范围是不同,如苯甲酸的最适pH值为2.5-4.0,在5.5以上对很多霉菌就起不到作用;山梨酸可在5-6以下使用;丙酸的最适pH值在4.0以下;富马酸二甲酯为3-8内。可见,选择防霉剂应注意饲料的pH。
2.饲料的含水率 水分是决定饲料中霉菌能否生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饲料中的水分超过13-14%时,霉菌易于生长;当饲料中的水分超过15%后,霉菌生长速度加快,毒素的产生也相应增加。因而要提高饲料防霉剂的使用效果,饲料水分最好控制在12%以下为宜。
3.温湿度 危害谷物的霉菌在温度7℃、湿度为75%时就可生长,当温度为20-30℃、湿度为80%以上时,生长繁殖最快;其中曲霉菌属最适生长湿度为30℃左右,青霉菌属为25℃,镰刀菌属一般为20℃左右。因此,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对防霉剂的添加剂量有不同的要求,气温高、湿度大的环境下,防霉剂的用量应该增加。
4.饲料的成分 有机酸防霉剂的抑菌效果取决于未电离分子比例,因而也就取决于影响它电离分子的诸多因素。如饲料加入碳酸钙对有机酸抑菌作用起到最不利的影响;蛋白质添加剂也不同程度的使有机酸的抑菌性能下降,其原因在于蛋白质的缓冲作用而中和了部分有机酸;而脂肪又能提高有机酸的穿透性,进而增进抑菌作用。所以,含高水平的碳酸钙、高铜或高水平蛋白质的饲料需要更高剂量的防霉剂。
5.饲料类型 饲料制粒可部分杀灭饲料中的微生物并减少霉菌数,因而通过高温制粒的颗粒料通常要比粉料更不易霉变。但制粒过程中也并不能完全杀灭真菌,一旦饲料受潮霉菌就会生长繁殖。应特别注意:在高温制粒后,干燥冷却不完全,再加上包装袋散热透气性能不佳,如果不添加防霉剂,将很容易发生霉变。在颗粒料中加入防霉剂十分重要。。
四、饲料复合防霉剂(霉立克)
复合防霉剂(霉立克)根据配方组成不同,分有两个型号,Ⅰ型以双乙酸钠,丙酸钙、苯甲酸为有效成分;Ⅱ型以丙酸、丙酸铵和双乙酸钠等有效成分为主,配以少量增效剂。产品能通过触杀和熏蒸两种方式灭菌,具有广谱抑菌,作用效力强,有效期长,基本不受pH影响等优点。一般添加量为500g-1200g/T,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添加。
本公司多个客户曾经做过同类产品的防霉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霉立克的防霉能力处于领先地位。本公司所做的大量试验也表明了此产品防霉效果极佳,且质量稳定。